搜索 长征

共找到“10”个结果
  • 1933年初,日军继续向华北进军,进犯热河,距热河仅二百多公里的北京城内,已是人心惶惶。  随着战事的蔓延,北京故宫博物院众多珍贵的文物在战火中面临着被日军城破洗劫的危险,为了安全起见,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领导和众多专家决定选择重要文物进行大迁移,一万多箱故宫国宝中精选而出的文物被秘密运离北京,先至南京和上海,后再分南、中、北三路,历经14年光阴,辗转上万公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各路运送和隐藏文物的故宫文物典收者们想尽方法保护文物,最终上万箱的文物无一损毁遗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文物保护史奇迹。  《国宝的长征》通过展现战争岁月中故宫国宝转移过程中的典收者们砥砺前行的故事,追忆那段令人崇敬、感人至深的文化抗战史。
  • 10月22日,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前锋视线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八集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于当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CCTV-1HD)与广大观众见面。
  • 影片讲述两个20岁刚出头,跟中国有些渊源的年轻人重走长征路的故事。男孩名叫BenedictShort,他是中英混血,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英国作家PhilipShort,曾写过《毛泽东传》。女孩名叫MargauxDeWilde,她的母亲是加拿大人,父亲是法国人。她读小学时,身为外交官的父母被派往北京,她的童年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两位主人公在北京同一所大学学习中文,他们在这里相识、相爱。在一堂“中国近代史”课上,两人第一次听到老师讲中国长征的历史;他们被那些当年参加红军长征的战士和历经磨难的红军故事所震撼。于是,他们决定骑着摩托车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亲自去参观那些故事的发生地。然而,他们的决定在最开始,受到了男孩母亲的反对,但是最终还是被男孩说服了,于是在他们临行前,男孩母亲给两位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家庭和长征的故事,并给了一些当年的信物,于...
  •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敌人利用天险加重兵力,设下第四道防线,红军处境险恶。当时的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毛泽东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领导核心。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向北挺进。长征路上,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许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个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了女英雄,像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王彩秀等人。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路线。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陕北山城堡胜利会师。毛泽东伏案疾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大会师》将于2月底在马尔康正式开机。该剧由陕西广播电视台和上海紫千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并以史诗般的恢弘巨制,向世人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壮阔历史画卷。
  • 本片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导下,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大型音乐片。全片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十部分组成。   ============================================================================   光阴荏苒,岁月留痕。在你心之一隅,是否会有一些难以磨灭的珍藏?可能是一份感情,可能是一种向往,也可能是一段旋律……在那崇尚英雄、充满激情的年代,《江姐》、《洪湖赤卫队》、《长征组歌》、《东方红》、《黄河大合唱》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其撼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征服了无数颗心。   《长征组歌》是北京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是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所...
  • 影片以红军长征时期发生在贵州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再现了红军与英国传教士勃沙特之间发生的一段传奇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与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信仰和情感上的碰撞交融过程,勾勒出红军当年克服艰难险阻、寻求革命胜利道路的历史图景。   垂暮的勃沙特,坐在书房,盛开的桂花飘来悠然的香气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1934年10月,为配合红军主力长征,红六军团由湘西根据地开入了贵州黔东南大山区。由于手里没有地图,面对着高山险阻和敌人设下的重重埋伏,部队无法行动。   三百多人的地方武装将红军十几人的购粮小分队围堵到了一所教堂内,在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传教士勃沙特骑着马来到了教堂,情急之下被红军所扣押。张连长为了迷惑敌军,敞开教堂大门,大摇大摆地将勃沙特的马牵进教堂,使敌军误判教堂内早已做好埋伏,黯然撤出,这才使购粮小分队全身而退。被误以为是外国间谍的勃沙特随着小分队一同...
  • 该剧以当代大学毕业生苏梅梅的视角,通过她意外穿越到长征途中为红军送物资、见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经历,真实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传递了温暖而朴素的家国情怀。
  • 电视剧以史诗般的气魄再现红军当年长征的悲壮场面和历史性意义。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节节败退,为了保存实力,选择了漫长而又充满艰险的长征之路。毛泽东的决策起初并没有被起用,直到遵义会议,确立其在领导地位,长征中,毛泽东(唐国强饰)及党内主要领导人率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经历了一场场出生入死的革命时刻,终实现会师。
  • 对一个人追根溯源并不容易,因为对真实的解读总是存在误差。但过程的记录却充满力量,因为它揭示了某种真相,现实的真相和心里的真相。  四年,影像、文字、采访……与陆川和《南京!南京!》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向度、各种气质,庞杂而粗糙,因为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庞杂而粗糙的。  电影《南京!南京!》从最初筹备到最后完成共历时四年,这对于导演陆川来说无异于一次长征。在陆川的印象中,这征途从未顺畅过,波折与困难重重是常态,血淋淋的残酷则是它最好的注解。  征程始于《可可西里》,在海拔高达4600米的高原荒漠上,陆川默默在心里筹划着“南京南京”的蓝图,那时他只是刚拍第二部电影的年轻导演。2006年,陆川开始为电影筹备,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得到任何投资者的支持。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被陆川的执着精神打动,以个人名义借给后者一百万,当时手写的欠条被陆川嵌在相框里,一直保存着。  这一百万给了陆川一剂强心针,却不能堵住剧组长期筹备的开销缺口,投资者的介入显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电影的立项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基本是石沉大海。陆川给自己定了规矩,在外面找钱也好,立项也好,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回到剧组不能让大家看出来,必须假装高兴,他都做到了。但是18个月的筹备,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失去信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剧组人员走了一拨,来了一拨,又走了。陆川让美术组写了“死磕”两个大字,贴在剧组里面,他发誓一定要跟这电影死磕到底。  立项终于批下来了,星美影业、中影集团等投资方的相继加入使得电影起死回生,可就在一切看上去很美的时候,长春外景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  电影开机第十天,某网站就刊登了剧本……  电影开机第十一天,长春外景地发来最后通牒说要全面停工,电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剧组原计划十九号转场,但因为外景地不具备拍摄条件,只能被迫停留在天津……  所有的一切都在昭示着“前面的路依然艰辛漫长,并且布满不可预料的危险”,陆川心力交瘁,他形容自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鼠。  问题并没有解决,原计划在天津的几天拍摄变成了5个月。上千群众演员的调度、废弃化工厂的毒气、报废轮胎燃烧时的黑烟,还有无尽的嘶吼、枪杀、刺刀和眼泪,每一个人都感到筋疲力尽。陆川更是如此,他要面对所有人,还有未知的危险。春节期间,剧组遭遇了可怕的停机,四十多天,外界疯传这部电影完了,后来虽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但随时都可能会搁浅的隐忧在一点一点蚕食着信心。阑尾炎、胃溃疡,陆川的身体开始不断地亮红灯。“南京”的体量和难度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原以为这是一个十层楼高的事情,但当云雾散开的时候发现它直插云霄。  陆川最喜欢看《毛泽东传》里讲长征的部分,戏拍到这个份上,他觉得特别像一次长征。他不仅要带领队伍走出草地,还要为他们找到归宿。他不仅要为这支队伍找到归宿,还要为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找到归宿。  在绝望的情绪如影随形的日子里,支撑他走完的只剩下本能,活着的本能,活着走出死亡之城的本能。
  • 首页
  • 1/1
  • 尾页